来源:南报网
在离江面30多米高的大胜关长江大桥下方,记者体验检修工人的日常
“桥肚”底下,“大桥医生”巡检忙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兴吴春霞 实习生董星禹
(资料图)
脚下几十米是来往的船舶和滚滚长江,头顶是疾驰车辆,站在摇晃的巡检小车里,三桥(大胜关长江大桥)公司副主管、高级工程师杨娟仰着头仔细地扫视着大桥底部。这样的工作场景想想都让人害怕,但杨娟却从2005年大胜关大桥建成通车以来一直干到现在。18年来,无论严寒酷暑,她每个月都要来到大桥下方,在巡检车里为大桥“体检”。
昨日上午9点,记者跟随杨娟和检修工人沿着大桥侧面的护栏,来到作业地点。在距离江面30多米的高空攀上爬下,体验这群“大桥医生”工作的紧张感与成就感。
夏季,多高温多台风多暴雨,暑运车流量加大,他们的巡检频次也随之增加,面临体力、耐力、能力的多重“烤”验。除了每月一次的常规检查,暴雨、台风过境、汛期前后都要进行重点检查。“今年南京雨水较多,下雨前后都要下来看看才放心。”杨娟说。
记者跟随检修工人,钻进护栏外的检修通道,沿着钢梯一步步下到巡检平台上,已经汗流浃背。在平地不觉得有风,但江上风很大,光是站在桥上就能感受到桥面微微颤动,沿着钢梯下去时,晃动的感觉更加明显。
沿扶梯走下巡检平台,可以看到约30米长、1.5米宽的巡检车,说是“巡检车”,其实就是带有护栏的“栈道”,介于两个墩台之间,通过轨道倒吊在钢梁下方,供人站上去对桥梁底部检修保养。巡检车距离江面30多米,车的底部距离桥梁底部只有1.8米的样子,记者伸手便可触及桥梁底部。虽然巡检小车的四周都有护栏,但站在这样吊悬在大桥下方的小车上,还是让人感觉双脚发软,有些许眩晕感。
杨娟用专门的工具解开驻车装置。“为了保障桥梁的安全,非作业时要将巡检车固定在墙梁上,避免滑动。”然后,她才示意站在操作台前的工人启动巡检车。巡检小车在工人的遥控下,开始向桥梁中间缓缓移动。
“我们主要检查桥底部有无裂纹、渗水,油漆是否脱落,两侧结构是否完整。”杨娟说,对于肉眼无法识别的,需要借用裂缝探测仪、油漆检测仪等工具。为了细致地检查到桥梁底部每一处,巡检车一直走走停停。每停在一处,杨娟和她的同事都要沿着巡检车从头走到尾,仰着头然后用手去触摸桥梁底部。
记者跟随她一起走了几个来回,就已经感觉到有些头晕了。杨娟笑着说她已经习惯了,桥底风大,巡检车晃晃悠悠,像个大“摇篮”。若是第一次上来,看着脚下的江水,又随着巡检车移动,一定会眩晕。
大胜关长江大桥的桥梁主体是钢箱梁结构,导热性好,虽然躲在桥的下面看似不会暴晒,却如同贴着一个“巨型暖气”,桥梁本身散发的热气,让人的体感温度升高很多。巡检10多分钟,所有人脸颊上都流淌着汗水。杨娟边检查边记录,汗水浸湿工装,紧紧黏在身上,她不时拽起袖口,擦拭脸上汗水。杨娟的同事说,巡检时全程站立,基本上都是一身汗,稍一停顿,风一吹,然后又凉透了,一次作业下来,“人就像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大桥主跨648米,因为检修的速度很慢,一次检修要持续几天,这些工作人员夏天一身汗、冬天冻得头疼是常有的事情。杨娟说,为了节省时间,他们都是带着干粮和水,累了就坐着休息一会。
到了下午5点,杨娟和工友完成了一天的检查作业,所有人的衣服都早已湿透,但他们没有一句怨言。用杨娟的话来说,确保桥梁和行车安全,是他们的职责,也是他们的使命。
18年来,杨娟就是这样和同事们在跨江大桥的背面,默默守护着大胜关长江大桥的安全。杨娟告诉记者,她以前非常恐高,一开始站在巡检车上很害怕,生怕踩空了掉进长江里,不过现在她已经习以为常,可以很熟练地在钢梁上翻越。
如今,杨娟与这座大桥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她告诉记者,自己2005年8月来到这里,大桥也是这一年建成通车,如今大桥已经有了18年的历史,她也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一名母亲,习惯“照料”大桥就像习惯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
桥上汽车飞驰,桥下江水奔流。还有无数像杨娟这样的人,默默守护着一座座大桥的安全,守护着城市的安全。
关键词: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粤ICP备2022077823号
创氪网 www.chuanganwang.cn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广州中创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投稿投诉联系邮箱:317 493 12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