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创事记 >

留住乡愁,老街坊再成新邻居_速读

来源:人民日报  

“从垃圾填埋场边上的几间平房,搬到环境优美、设施便利的新房,我们全家打心眼儿里高兴。新生活就在眼前!”拿到新房钥匙的曹景民难掩激动的心情。

近日,北京市首个宅基地改革试点项目——“大兴区安定垃圾填埋场周边综合治理村庄异地迁建项目(西片区)”顺利迁建入住。首批4个村800余户村民陆续办理入住手续,实现新农村里的“安居梦”。

曹景民是安定镇站上村的村民,这个村离安定垃圾填埋场只有500米的距离。填埋场建于1996年,过去,这里是远离市中心的远郊区,北京南城的大部分生活垃圾都填埋于此。随着城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垃圾产量逐年上升,环境污染问题给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影响。


【资料图】

面对百姓诉求,北京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经过反复调研,明确了破解积年难题的思路:垃圾填埋场周边7个村庄实施异地迁建。同时,在安定镇新建循环经济产业园,新增垃圾全部焚烧,并逐步消化掉原来的垃圾山,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扰群众生活的问题。

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安定镇通过宅基地异地置换安置方式,打破传统“拆一还一”和“整建制转居”的原有征地拆迁路径,探索出全新的宅基地改革异地迁建模式。

“农民的身份不变,不征地、不转非,既节约土地资源,又可减少搬迁成本,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保留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留住乡愁、乡风、乡貌。”安定镇党委书记刘建波介绍,在经历了多次入户、研究、修改后,最终按照“规范置换、有偿退出、适当奖励、统筹考虑”的原则确定了实施方案。

具体而言,就是村民以自己的宅院,置换统一建设的房屋。过去是挨着的独门小院,回到新居,还都是街坊邻居。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是既改善居住环境,又保留提升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迁建后,相较原7个村庄的152.76公顷,节约用地45.92公顷。

“我们以前都住小平房,现在换了新居,房子特别宽敞,条件也好,大家心里都特别高兴。”郑福庄村村民王力争激动地说。

在迁建入住仪式现场,“大美安定  幸福新居  欢迎回家”的字样格外醒目,干净笔直的道路旁绿意盎然,灰瓦白墙的独立式住宅错落有致。在项目设计之初,就结合本地村民生活居住习惯和安定镇的历史文化,确定了具有汉代文化特色的“里坊制”建筑风格。

小区道路边还别出心裁地放置了磨盘等“老物件”以及具有镇域文化特色的纱灯景观作为装饰,古朴的建筑,浓郁的风土人情,留住了乡愁,激发出了群众对乡村振兴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为满足村民的日常所需,社区内还配套建设了幼儿园、医疗服务、文体活动、养老照料、商业、社区综合服务、村委会等公共服务设施。

为确保西片区村民顺利入住,此次迁建入住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和入住指挥部,设立咨询解答、入住办理、房屋验收等12个工作组,为每名村民准备了温馨提示和办理入住手续的“服务包” 。“眼前就是我们的美好新生活,非常期待!”欢声笑语中,大家尽情畅想着未来。(本报记者 贺 勇)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08日   第 13 版)

责编:张靖雯

关键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