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创事记 >

前沿资讯!当一所县中成为全县骄傲 解码县中高质量发展的“海中现象”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海安,江苏南通下辖县级市。每年高考一结束,当地人便开始习惯性地等待捷报。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海中”)2022届高三某班的“蹭饭图”曾在网上传得很广:清华、北大7人,复旦、上交7人,南京大学10人……仅从高考成绩来说,海中就有足够骄傲的资本,但学校党委书记吕建却不希望公众目光过多聚焦于此,“高考成绩只是海中素质教育的副产品”。

高考招生季,校园周边宾馆一房难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每年夏天,百余所高校的教师来海中招生宣传,导致校园周边宾馆一房难求。有些高招老师连续10多年都来报到,并且在离开前预定好来年的房间。

海中高考高分段人数,经常超过省内一些设区市所有学校的总和。以2018年为例,该校在江苏省文理科前10名中占了5人,前100名中占了26人,前1000名中占了111人。

这份骄傲甚至写进了海安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高考高分段人数保持全省领先;2021年,教育教学质量省市领先,南通市高考第一名花落海安;2019年,全省高考文科状元花落海安……

因为这所优质县中的存在,不少已在外地工作的海安人,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回来读书。经常有家长领着小孩来海中“认门”,告诉他们“这就是海中”。

海中校园被郁郁葱葱的树木包围,形成一道“天然隔断”。校门一侧,是海中前身——私立紫石中学的老校门,青砖门柱,石板步道,是海安市历史建筑。

1939年,著名爱国人士韩国钧出资建立私立紫石中学。如今,新旧校门比邻而立,彰显出这所县中的历史变迁。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这方教育热土上,海中就是最高学府。80多年来,一批批海中学子,从这座苏中偏北的小县城出发,开枝散叶遍布海内外。

不是“超级中学”,办学条件却是县中罕见

近年来,多地出现了坐拥资源优势的“超级中学”。它们通过不断挖掘优质生源,打破了当地原有教学格局,不少县中的办学成绩因此下滑。

在江苏南通,县中招生坚持以县为主的体制已持续多年。各县区的普通高中只能在本区域内招生,学生也不能跨区域流动。位于南通市区的普通高中,同样不能向下“掐尖”。

吕建认为,这种以县为主的体制,最大程度地维持了南通良好的教育生态,让各区县都有一所实力强劲的县中,共同筑起南通这块现代化教育的高地。

海安市每年的初中毕业生有5000多人,其中3000人进入普通高中就读,海中招收800多人。

当地除了海中,也有另外几所普通高中。“你们难道不算在全县掐尖?”海中教师时常听到这样的质疑。

“海中确实接收了区片内的优质生源,但我们没有沾沾自喜,而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学生的成绩可以拿到全省去比,这就是海中的价值。”海中语文老师何咸钧说。

这位连续17年担任毕业班班主任的老教师感慨道:“得当地之英才而育之,对教师来说也是莫大荣幸。海中鲜有教师流失,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师生互相成就。”

海中为什么一直这么出色?这个问题已经探讨多年。“我认为除了海中有一支有情怀有担当有办法有行动的教师队伍,也和海安优质的基础教育息息相关。海中是孩子们迈进大学校门前的最后一支接力棒。”海中生物教师陈云说。

海中不少学生社团,周末或者寒暑假都会推出兴趣班,吸收当地中小学生参加。去年考上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王伟涵,初一时就参加了海中组织的计算机编程班。初中毕业如愿迈进海中大门,如今又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海中的存在,对整个海安教育生态起到了很好的涵养作用。”海中团委书记许尧说。

从生源数量和来源来看,海中不是“超级中学”,却有县中罕见的办学条件——

8000多平方米的图文信息中心,创设了学校和多所名牌高校合作共建的红学、文创、古籍、国医、国防、文学、教育、视听等八个主题馆,拥有30万册藏书,是“中学里的大学图书馆”;学生艺术中心有供学生表演使用的专业剧场;有学生可以参与实践的光影课程基地和摄影博物馆;有当地书画名流开设的供学生体验的工坊……

学生科创中心有60多个现代化实验室,木工、金工工具都是行业内最优产品,“学校的所有举措都是为了育人。只要对学生成长有利,我们就舍得用精力舍得花钱,但这些投入一定要用起来,绝不能摆在那里浪费。”海中校长董裕华说。

海中物理创新实验室牵头人苏俊老师,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在读博士生。实验室设备齐全,吸引了一大批对物理实验感兴趣的学生。那台3D打印机,2014年从国外购入,一直用到现在。

“我们的学生高中阶段就能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论文!”董裕华指着实验室墙上张贴着的论文复印件说,“从这个小小的实验室起步,不少海中毕业生进入到了国内外顶尖的实验室。”

会学也会玩,让县中的孩子眼里有光

1990年,江苏省第一枚国际奥赛金牌花落海中,整个县城敲锣打鼓。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关心帮助下,校园内很快就多了一栋气派的“奥林匹克楼”。

大楼依旧伫立,内涵却更加丰富。高二学生张艺珂刚跑完步,发尖和额头还挂着一层汗珠。没等汗水消散,她就坐在奥林匹克楼大厅的三角钢琴前,专注地弹奏。

交谈中,这位高中生透露未来想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她还专门去了解国内高校在该专业上的特色。

已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的海中毕业生王乐乐,尽管高中阶段是理科生,却一直喜欢古文字和哲学,“老师们鼓励我,家里人也支持我,最终选择到人大读哲学。”王乐乐说话时有些腼腆,眼神却十分笃定。

许尧是海中2003届毕业生,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又回母校任教。“现在的海中学生,和我们那会儿不太一样了。他们在高中阶段就能明确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大学的成绩普遍优良,而且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三年高中生活,海中“敢”让学生玩。吕建数着手指头说,高一新生进校,先在学校农场体验劳动的快乐,国庆节之后开始为话剧节排练节目,紧接着就是元旦晚会;高二一开学,又要准备合唱节。“所有班级所有学生都要登台,参加演出已经成为每个人终身难忘的记忆。”

2016年,学校师生排演的《雷雨》四幕剧,精彩呈现轰动一时。三位扮演女主角繁漪的学生,最后均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知名高校。2019年,海中排演的话剧《红岩魂》先后演出五场,场场爆满,海安市委、市政府还把该剧作为对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

董裕华说,海中学生眼里有光,这是海中多年推行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结果,“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待县中的学生”。

温暖或励志的坚守,造就“海中现象”的生命力

清华大学王庆铭、南京大学董魁如、复旦大学吉成广、北京外国语大学徐碧影、北京师范大学吴新民、浙江大学戴琳……已经93岁高龄的海中老教师郑永骏,保留着一张摄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老照片,泛黄的相纸定格下那个年代投身海中教育事业的年轻人的热情和理想。

1957年,海中开设了高中阶段教育,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先后分配到海中任教。海安这方尊师重教的教育热土,反哺了这批外来的年轻人。

郑永骏1961年从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毕业后来到海中,一直在此工作到退休。天气晴好的时候,老人会在校园散散步,“90多岁了,耳聪目明,微信玩得溜着呢。”吕建笑着说,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海中干了一辈子,海中“严细实”的教风从那时一直延续了下来。

海中老校长张健回忆,1980年,他是海中英语教研组组长,向上级提出希望办一个语音室。“建语音室需要8万元,当时盖一栋普通的办公楼才三四万元,没想到县里很快下拨了经费。”他至今难掩兴奋。

海中校长是正处级别,副校长就是副处。董裕华笑着说:“这说明上级领导在政治上对我们县中非常关心。”

只要有机会就回母校看看,是海中毕业生的共同喜好。海中的好多毕业生不肯把饭卡“退还”给学校,为的就是回味一下学校食堂馋人的红烧肉,或者给久久不能“毕业”的“老学长”阿黄带些零食。

阿黄是一条流浪狗,10多年前来到海中。聪明、温和、通人性的阿黄,很快成为师生的“团宠”,送也送不走。每天集体跑操,它在前面带队;晚自习学生们安静学习,它在教室间来回巡视。去年,海中专门为阿黄注册了商标“YELLOW DOG”。“还有一个好寓意,因为它读起来就是耶鲁和杜克。”吕建笑着说。

在海中,很多坚守或温暖或励志,但无一例外,都有时间作为注脚——

2021年,凝聚海中30年教学实践探索的“轻负高质”数学教育,斩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995年,海中体育老师从棋牌游戏获得灵感设计出了三门球运动,截至目前,三门球省级赛事已经组织20届,比赛规程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对外交流;从2003年开始担任校长,吕建本人既是海中蓬勃发展的推动者,也是海中坚守的例证……

吕建说话中气十足。一谈到如何办好县中,总有说不完的话,“海中的办学实践表明,县中是完全可以办好的。”(记者黄海波、陈席元)

关键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