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创事记 >

列夫托尔斯泰三大巨著是什么?

来源:襄阳热线  

哈喽小伙伴们 ,今天给大家科普一个小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的都会接触到列夫托尔斯泰三大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方面的一些说法,有的小伙伴还不是很了解,今天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关于列夫托尔斯泰三大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的相关内容。

列夫托尔斯泰三大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中译本


(资料图片)

有的小说看着很长,但看完后却让人意犹未尽,觉得写得太短了。《战争与和平》就是这样的一部巨著。

《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长篇小说,说是世界上最杰出、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也并不为过。小说气势恢宏,生动而详细地描述了多个战争场面,并细致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

皮埃尔、安德烈公爵、罗斯托夫、娜塔莎等四个是书中的主要人物。托尔斯泰着力将各个人物串联起来,形成一张广阔的关系网,因而并不存在完全独立的角色。以安德烈公爵为例,沙皇、拿破仑、库图佐夫将军、多洛霍夫、贝格、阿托纳利、杰尼索夫、鲍里斯,等等,都和他产生过交集。令人有点诧异的是,四个主要人物反倒没有同时出现过,安德烈公爵甚至与罗斯托夫仅是一面之缘,彼此留下了不愉快的印象。

安德烈公爵无疑更接近于作者的代言人,他的所有思想和见解都显得深刻、独到。遗憾的是,他的“戏份”却明显不及缺点更多的皮埃尔,而且还英年早逝了。也许托尔斯泰不愿把他描写得过于完美吧,而皮埃尔才是属于世俗的,更有现实感的。

托尔斯泰善于描绘人物性格的转变以及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书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情都是发生过改变的。安德烈公爵由乖戾到热爱生活,罗斯托夫由怯懦到勇敢,都是较为明显的。皮埃尔向海伦求婚的场景显得滑稽可笑,尤其是皮埃尔说“我爱你”的时候,但真实感非常强烈。罗斯托夫首次参与战斗,所表现出来的惊慌失措也是极为传神的。而后来,他向鲍里斯的吹嘘也让人感到十分契合人类的心理。

虽然这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但也掺杂有浪漫主义的元素,令人想到雨果。安德烈公爵遇到树林里老橡树的变化可为一例,当然也可以说是人物心理的改变所造成的不同印象。

顺便说一下,改编自史蒂芬·金同名小说的《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冤狱案件,但类似的故事看来早就发生过,此书也有提及。此外,书中对共济会有较为详尽的叙述,皮埃尔也加入了共济会,而这些材料似是也被畅销小说家利用到了(丹·布朗《失落的秘符》)。

《安娜·卡列宁娜》

《安娜·卡列宁娜》中译本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是列夫·托尔斯泰名著《安娜·卡列宁娜》中的第一句话,也是传世的经典名言,在书中也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小说也确实描写了几个家庭。

这部小说的两条主线还是比较明显的,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列文与基蒂的爱情,前者是不幸的,后者则是幸运的。而书中最深入刻画的人物,自然是安娜和列文了。

安娜原本有着一个至少表面是幸福的家庭。这个家庭是在她不懂爱情的时候建立的,以致后来她在爱情上觉醒后便一心追逐爱情而义无反顾的和家庭决裂,最后也死于爱情。安娜的丈夫,在安娜看来,“只贪图功名,只想升官,这就是他灵魂里所有的东西”,“至于高尚理想、文化爱好、宗教热忱,这些不过是飞黄腾达的敲门砖罢了”。安娜曾经多次在内心中谴责自己的丈夫,这也许多少有几分是她潜意识中为自己偷情、背叛丈夫而寻找的理由吧。

事实上,阿列克谢·亚历山德罗维奇并没有安娜所想的如此不堪。尽管他的性格比较怯弱,外强而中干,但他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实在也是想做出一番政绩,而不是像其他官僚如安娜的哥哥斯捷潘·阿尔卡季奇那样,只想着尸位素餐。阿列克谢想要拥有一个和谐、平稳的家庭,加之他毕竟有了一定的年纪,不能给予安娜浪漫和激情,当安娜沉睡多年的感情终于爆发后,背弃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列文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而且无论如何他也寻求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哥哥尼古拉的死和儿子米佳的生,促使他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

弗龙斯基的内心也是矛盾重重。事业、自由,爱情,前两者和后者显然是难以兼容的,这也酿成了他和安娜最终的爱情悲剧。

而安娜的哥哥,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则是一个纯粹的享乐主义者。他认为,“文明的目的”就是“使我们能从一切事物中得到享乐”,“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光和影构成的”,这些就是他的人生圭臬。他以自己出众的口才,“橄榄油”一样的微笑而左右逢源,和各色人物结交为好友,打成一片。

读此书,有时会联想到《红楼梦》,不得不叹服托翁描写场景广阔,人物众多且有血有肉,形态具备。从中比较也可一窥中西贵族教育的一点区别:中国重视传统文艺,而西方则重视语言和教养。

《复活》

关键词:

最新文章